北京大学房地产总裁黄埔同学会官方网站 登录 | 注册

地产投融界

最新推荐
中国房地产总裁网 >> 网站首页 >> 地产新闻
 

天津:今年拆百万平“城中村”涉及万户


  “城中村”哪个城市都有,天津也不例外。提起“城中村”,人们联想到的往往是一栋栋堆积着垃圾和旧物的房屋、一条条坑洼不平的道路,以及一群生活水平较低的居民,虽然诊所、商店等生活设施齐全,但环境却和周边的城区有着不小差别。

  近年来,经过本市各部门的努力治理,“城中村”的环境得到逐步改善,以南开区为例,去年全区六片“城中村”全部进行了专项整治,“城中村”逐渐变成了“城中景”。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今年本市将进一步加强危陋房屋的拆迁力度,其中“城中村”计划拆迁100万平方米,涉及居民1万户。与此同时,本市相关部门正在对“城中村”的状况进行摸底调查,部分“城中村”的环境有望得到改善。

  日前,本报记者走进部分“城中村”,实地采访了“城中村”改造后的成果,感受了“城中村”居民的生活。

  增兴窑一个村落两种生活

  正月十五的增兴窑大街上,几处低矮简陋的平房门口,大红灯笼随风摇曳。“天地和顺家添财,平安如意人多福,四季平安”,像这样的传统喜庆门联在这条街上随处可见。这是一片坐落在中山门轻轨站不远处的“城中村”,沿着崎岖不平的道路走到津塘路上,眼前呈现出的便是截然不同的景象:宽敞的路面、现代化的轻轨和快速路、整齐的建筑群。

  生活村子里的菜比外面便宜

  元宵节下午,天空飘起了雪花,45岁的村民老于穿着已经褪成灰白色的棉衣、棉裤从院子里走出来,给放在院外的电动自行车盖上一层塑料布。“以前这里有菜地时,我们家就都住这儿,后来菜地被征用,我们也住在这儿,现在家里还有两间房,我跟老婆住一间,老爹老娘住一间。”老于是这个村落的原始居民,一家四口住在五十多平方米的平房里,土地性质是农民宅基地,尽管这里位于河东区,却隶属于东丽区的管辖范围。

  距离老于家大门不到五十米的地方,就有一个从食品到日用百货一应俱全的小卖部。老于站在院门口,指着不远处的空地告诉记者,早上附近会有卖菜的地摊。“偶尔会走出村子,去外面的大超市买东西,平时买菜还是在村里,村里的菜比外面便宜。”除了菜摊、小卖部,村里还有社区医院和幼儿园、早点铺、维修店,五金土产……一米多宽的小巷两侧商铺林立,而经商者大多数是在增兴窑租房的外来务工人员。

  现状外来租户比村民多一倍

  刘姐是河北籍外来务工人员,她跟老公在村里租了30多平方米的里外两间房,外间用做店面,里间住人。每个月包括水电费,租金不到500元。“租这里的房子就是因为便宜,外面这个价的房子哪儿找去。”刘姐忙着和面,衣服上粘着斑斑点点的白面粉。每天凌晨,刘姐就要摸黑起来,烙饼蒸馒头,以经营面食维持生计,丈夫则在附近的装修公司打工。和他们一样,很多进津打工的外地人就是这样蜗居在大大小小的“城中村”里,廉价的房租、和家乡相近的生活方式,使他们在大都市中有了暂时的家。

  “原先增兴窑都是耕地,村民以种菜为生;后来耕地被征用,村民仍住在这里;再后来,一些村民在外面找到工作搬走了;近几年不少家里有钱的村民在村外买了好房子,也搬出去住了,很多村民将这里的房子租了出去。现在整个增兴窑有1000多户人家,而租住在这里的外地人比本地村民多一倍。”增兴窑村委会主任告诉记者,在这里居住的外来打工者多来自河北、江苏、河南、安徽,他们中有电工、木工、装修工人、建筑工人,也有的人专以收废品为生。

  居民年轻白领蜗居“城中村”

  增兴窑低廉的房租不仅吸引了外来务工者,也吸引了一些年轻的白领,把这里当做他们人生的另一个起点。

  24岁的宁夏大学毕业生马军就是栖身于这个小村子的一名年轻白领。2008年大学毕业后,马军成为本市一家保险公司的业务员,收入并不稳定,辗转租过三个地方,最后在增兴窑租下了一间20余平方米的房子,月租只有400多元。“便宜是便宜,但离公司挺远的,交通并不方便,等工作稳定了我再搬到环境好点的地方。”

  在马军并不宽敞的房间里,放着一张简易的单人床,靠近窗户的地方拉起了一条晾衣绳,上班穿的西装和刚洗过的内衣、袜子并排挂在上面。由于是多户人家共住一个院子,每到夜晚,别人洗衣服时水龙头哗哗的响声、隔壁孩子的哭声、夫妻吵架的骂声源源不断地传到房间里。开始的那段时间,小马经常整夜辗转难眠,烦恼不堪,最后他花了8块钱给自己买了一副防噪音的海绵耳塞。“将就将就吧,谁让自己囊中羞涩呢。”小马苦笑着说。

  变化百户村民率先住进新楼

  在增兴窑一隅,矗立着崭新的楼房,与周围破旧的平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100多户村民得益于附近快速路的建设,经过拆迁改建搬进了新居,告别了蜗居的日子。

  沈大爷便是幸运地搬进新居的村民之一,回忆起当初住在平房区的生活,他感慨万千:“以前住在平房区,老鼠、蟑螂到处都是,为了防止食物被老鼠偷吃,贮藏的大白菜、腊肉都不敢放在院子里。另外,平房区房屋设施陈旧,人员庞杂,治安也得不到保障。”

  现在沈大爷和老伴住在两室一厅的单元房里,屋子里窗明几净,打扫得格外干净。“住房条件变好了,心情就是跟以前不一样。你看到的那片杂乱无章的平房,就是我住了几乎一辈子的地方。”沈大爷站在窗前,指着脚下低矮破旧的平房说。

  “大约五六年前,建设快速路的时候,增兴窑村有一块地方被拆迁,100多户村民作为还迁户搬进了新建的楼房,现在还有900多户村民住在原来的平房区。”增兴窑村委会主任表示。

来源:城市快报      时间:2010/3/4 1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