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国寿集团层面的战略,跟国寿险资没有关系。”针对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下称“国寿集团”)全资子公司国寿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下称“国寿投资”)即将收购上海中保信投资有限公司(下称“上海中保信”)一事,国寿集团内部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
据记者了解,国寿集团下属的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国寿保险”)为主要运作保险资产的平台,而国寿投资为国寿保险的平行公司。
“属于集团战略,就意味着绕开了险资不动产投资监管。”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表示。
有评论人士表示,此番澄清颇有些瓜田李下之意味。从国寿投资重组国寿地产并招兵买马起始,国寿集团在房地产领域的诸多举动让市场充满想象空间。
知情人士表示,国寿投资接连回收“末端投资端口”也显示,国寿集团未来在不动产领域的投资将进一步加大。
“神秘”的中保信
市场对国寿投资房地产关注度的升级,来自于2月22日张家港保税区京港置业有限公司(下称“京港置业”)在上海联合产权交易中心挂出的一则资产转让启示。
该启示称,京港置业以888.58万元的价格,转让其持有的上海中保信16.9%的股权。
从1994年成立上海中保信开始,已与国寿集团合作多年的京港置业,缘何要在此刻转让退出?
京港置业内部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我们集团正在调整,京港置业的业务需要重新配置,此前由于上海中保信这块资产公司一直没有办法注销,所以就只有先剥离出来。”
挂牌尚未结束,就有披露称国寿投资已确定接收其转让的股权。上述知情人士表示:“京港置业只是小股东,出售前已经跟国寿投资打过招呼,对于国寿投资来说,肯定是要将上海中保信挂牌转让的股权收回来的。”
京港置业内部人士也向记者证实,国寿投资确有此意。
相关的佐证是去年12月国寿投资对北京中保信的“集权”。作为“同父异母”的兄弟公司,北京中保信的控股模式与上海中保信如出一辙。
北京中保信亦在1994年注册,由国寿投资和力华发展有限公司(香港)合资成立。但在去年12月,国寿投资接收了北京中保信的剩余股权,将其变为国寿投资的全资子公司,并更名为国寿地产。
如此雷同的兄弟公司,如此相近的设立与回收模式,一个神秘身影——中保信开始渐渐浮出水面。是否还有其他中保信存在?经营哪些业务?是否要相继被“集权”?
无独有偶,本报记者发现了海南中保信的存在。国寿投资官网表示,国寿投资总裁宋国栋曾在今年1月赴海南中保信考察,并要求“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高潮的到来,海南中保信一定要抓住机会,制定长远的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做好企业经营、重大项目盘活、留存资产属地化管理及员工队伍建设。”
国寿地产办公室人士对此讳莫如深,直接表示“并不清楚”。但上述知情人士表示,早年对险资运用监管还不够完善的时候,各家保险公司都曾经成立多家投资公司。“尤其是95版《保险法》出台前,保险公司的投资权都分散在基层,成立合资的投资公司是很平常的事情。”
“肯定不只这3家。”该人士表示,很难说清还有多少隐匿的中保信。而有观察人士猜测,未来国寿投资还将收购其他中保信。
国寿地产在地产行业穿梭的身影屡屡闪现。国寿地产人士表示,“国寿地产经过近一年的重组才成立”,截至目前其已经开发人寿大厦、鑫茂大厦、国际金融城A座3个写字楼项目。
暗藏地产通道
相对于京港置业转让上海中保信的原因,市场人士显然更关注国寿投资“集权”中保信的理由。
在业内人士看来,从国寿投资开始重组设立国寿地产开始,国寿集团整合旗下不动产投资的脉络就已渐渐明晰。
事实上,国寿地产目前也正在为实现“集团下唯一地产平台”而进行招兵买马以及寻找相关的合作方。但其内部人士表示,目前尚不清楚上海中保信是否并入国寿地产。
这种战略意图,要先从国寿投资说起。2007年,为了打造国际顶级金融保险集团,国寿集团与上海国实联手成立国寿投资。主要投资目标就是不动产及相关产业。
但在去年11月,国寿集团将上海国实持有的10%股份重新收回。其后不足一个月,北京中保信就被“集权”,并立为集团的地产投资平台。
这是一个“一举多得”的绝佳举措。郝演苏表示,一方面,国寿集团的“集权”行动,进一步为将来的内部股权调整、不动产投资大开方便之门;另一方面,通过国寿投资设立集团地产平台,可以很好地规避险资投资不动产的限制。
另一分析人士也表示,“集权”之举,也是积极地在为国寿集团将来的整体上市创造条件。
鉴于此,更多的分析人士表示,国寿投资将会继续进行集团内部不动产相关投资端口的回收。
“由于避开了限制,依托国寿投资,国寿地产完全可以放开手脚去做。”上述接近人士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