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房地产总裁黄埔同学会官方网站 登录 | 注册

地产投融界

最新推荐
中国房地产总裁网 >> 网站首页 >> 地产新闻
 

限制土地供应会否妨碍城市发展



  确保18亿亩耕地的红线是否应该突破,已经是个老问题了。主张突破的人,认为粮食生产的自给自足在当今全球化经济中已经没有战略意义,而这道红线束缚了城市的发展。对于前一点理由,我们可以略去不谈。这里集中讨论后一点:限制土地供应是否会妨碍城市发展?

  我不妨直截了当地提出一个反例:保护耕地、限制土地供应的政策,可以催生更健康的城市。这个例子就是美国俄勒冈州的波特兰市。

  首先需要介绍一下,目前世界上有一组城市被列为前卫的“精英城市”,其中比较著名的包括阿姆斯特丹、赫尔辛基、斯德哥尔摩、苏黎世、波士顿、旧金山等等,再小一些的有德国的Freiburg,以及我们要谈的波特兰。这些城市有几个共同的特点:第一,作为知识经济的先锋有充分的市场竞争力,即使在目前的世界经济衰退中,也显示出相当的活力。第二,人口教育程度高、健康状况好、运动成风、时髦前卫、文化繁荣、生活质量高。第三,低碳,生态良好,环境一尘不染,风景迷人,市民骑自行车风行,公共交通发达,私人车很少,居住集约化,居民对垃圾的再生处理可谓无微不至。

  在人类追求“可持续性发展”的今天,这些城市被视为新潮前卫的“城市精英”。理由一目了然:一是在经济上有竞争力,一是这种竞争力来自良好的生态环境,并促进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我有幸住在这组“精英城市”中的波士顿,自然对这样的城市有些实感。在波士顿,哈佛、麻省理工、塔夫脱、布兰代斯、波士顿学院、波士顿大学等等名校聚集一堂,其知识技术的优势几乎举世无敌,成为世界城市的“精英”也不足为怪。阿姆斯特丹、赫尔辛基等等,要么是几百年的世界名城,要么是发达国家的首都,文化资源充裕,侧乎“精英”之列也是理所当然。但波特兰地处颇为边缘的俄勒冈州,并不太为人知,也看不出有什么大不了的文化优势,如何也跻身于世界“精英城市”呢?

  根据《经济学人》的分析,这里一个要诀就在于对耕地的保护。早在1973年,波特兰就制定了“城市增长的边界”的土地政策。当时农业还是俄勒冈经济的主力。这一政策的目标就是保护耕地。如今,俄勒冈当然不能再那么依靠农业了。但是“城市增长边界”的政策依然保留,只是目的变为“不要把俄勒冈加利福尼亚化”,不要使这里的城市成为洛杉矶。这样,土地供应就变得紧张,波特兰由此走上了集约化的发展。

  集约化的发展,使波特兰没有洛杉矶那种铺张的郊区,大家都挤在都市里,平时骑车出行,不能骑车的则乘公交,而公交在市中心地区是免费的。只有当人们居住集中时,公交才会变得成本低、效率高,自行车才可以在大部分时间四通八达。如果没有保护耕地的“红线”,郊区的发展就如脱缰之野马,人们越住越远,房子越来越大,最终让公路占据大量的土地,形成洛杉矶的模式,没车寸步难行。也难怪洛杉矶长年是美国最为污染的城市。

  从波特兰的经验看,18亿亩耕地的红线对中国仍然有重要的意义。这个意义首先不在于确保粮食生产,而在于限制城市的铺张发展,鼓励集约式、“可持续的发展”。以中国之国情,这一红线一旦突破,地方政府和开发商串通,土地乱批,别墅乱建,中国的生态环境就会被迅速摧毁。

  (作者系知名旅美学者)

来源:金羊网-新快报      时间:2010/7/17 9: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