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江北的金融街·重庆金融中心在不久的未来将会拔地而起,这将记录一座城市的变迁,一家企业的成就,也将记录一家政策性银行转型为商业银行的路径。
11月5日,金融街控股有限公司(金融街,000402.SZ)有关人士告诉本报记者,国家开发银行已经与该公司达成协议,将对金融街控股在重庆的商业地产项目金融街·重庆金融中心项目进行整体授信,总授信规模达45亿元。
这是国开行第一个纯粹的商业房地产开发贷款项目,被国开行内部称为“开行第一单”。
“开行第一单”
金融街·重庆金融中心是重庆江北首个启动的金融写字楼开发项目。按照重庆市的规划,这里将建成5平方公里的金融核心区,成为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金融街·重庆金融中心总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目前规划为4幢百米高楼,是一个包括了超5A甲级高品质智能节能写字楼和大规模临江商业的综合体项目。该项目今年4月正式开工建设。
知情人士透露,在该项目开工的同时,国开行与金融街就开始针对此项目展开磋商与谈判。半年后的10月中旬,国开行终于完成了统一授信,距离走完最后一步仅差一纸合约。
该人士介绍,国开行对金融街·重庆金融中心项目的授信规模为45亿元人民币,采取“综合授信模式”——45亿元中既包括中长期贷款,也含有流动资金贷款等。
“与金融街联系的是国开行北京分行。但因为贷款项目位于重庆,所以最终是由国开行北京分行和重庆分行合作,为重庆金融中心提供内部银团贷款。”上述知情人士介绍。
“金融街资金比较充裕,有意向与我们合作的银行也很多,最终吸引我们的是国开行的这种模式。”上述金融街有关人士称,“长短结合,应用方便,有利于节约融资成本。”
虽然合作双方均不肯透露贷款的利率,但细品双方的表述,利率水平略低于商业银行贷款,会更符合金融街“节约融资成本”的要求。
此外,国开行为金融街“量身”设计了特定的信用结构:在金融街·重庆金融中心的资产产权证办理前,由其母公司金融街建设集团提供阶段性的连带责任担保;产权证办理后,则解除母公司担保责任,改为项目资产抵押担保。
“金融街希望今后能够建立与华润置地类似的‘母公司孵化’模式,项目前期由实力雄厚的母公司承担风险,即将成熟时再注入金融街控股。这种信用设计与金融街的转型方向是一致的,因此更具吸引力,同时也有效防范了国开行的信贷风险。”业界人士评价。
试点房地产开发贷
实际上,在与金融街合作之前,国开行已经在房地产开发贷款这一领域展开了尝试。
9月1日,国开行和绿地集团签署了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并为后者在上海的大型保障性居住社区——绿地·新江桥城安排了300亿元的总体授信。这一合作是国开行房地产开发贷款领域首个涵盖全业务品种(包含保障性住房、商品住房和商业用房)的贷款项目。但在保障性住房贷款的外衣之下,市场并未“嗅到”国开行探路商业房地产开发贷款的气息。
事实上,国开行探路房地产开发贷款已经准备良久。新华社消息称,3月2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国开行就加强开发性金融合作达成了一致意见。
4月开始,国开行的房地产开发贷款试点工作便已经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城市低调展开。
据了解,国开行副行长李吉平曾与住建部副部长齐骥举行高层会谈,其后住建部向国开行推荐了包括绿地、万科、金地、首开在内的一批龙头企业。
此后,不论是选择推荐企业,还是自主开发客户,国开行的选择对象始终限定于龙头房企中。总行负责与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龙头央企联系,而地方分行则负责地方龙头企业的联系。
“国开行房地产信贷的对象包括商品住宅和商业地产项目。但目前出于风险考虑,更倾向于为地产龙头企业商业地产项目提供贷款。除贷款外,未来还会把业务范围扩展到债券承销、财务顾问等,最终的目的是能够为企业提供融资解决方案。”一位国开行内部人士表示。
国开行对房地产开发贷款业务的审慎,不仅体现在试点项目的选择上,也体现于试点工作的具体操作方式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