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首先是观念,在建筑设计时是否把节能环保放在重要考虑的位置,比如从保温角度考虑就不适合做大玻璃窗,减少玻璃窗的尺度不仅不会增加,反而降低成本。当然,整体考虑,绿色建筑要增加成本,但绿色到什么程度,成本增加的幅度也不同,比如国家建设部公布有住宅绿色三星标准,从一星到三星,不同的标准,增加的成本差别也比较大。目前评标达到最高档三星级别的只有万科的一个项目。
绿色三星建筑是国家的标准,在一定的时期内,发展商开发的住宅必须达到一星~二星,达到三星的标准则不是硬性要求。
至于增加的成本是否转嫁给消费者,从经营角度考虑,只要市场接受了绿色消费概念,消费者不但接受价格中的增加成本部分,还给与一定的溢价。据目前中国市场,绿色建筑还是在发展初期,消费者的主流还未认识绿色建筑的优势,个别发展商的绿色项目外,绿色建筑并不比非绿色建筑有更大的溢价能力。简单来说,绿色建筑不可能令房价市场上扬。
做绿色建筑的发展商要耐得住寂寞。
从工业发达国家的市场借鉴,股票市场,有绿色概念的上市企业的股票高于没有绿色概念企业15%——20%。
从长远看,做绿色产品是必然趋势。(来源:搜房博客)
王石:从企业家到环保主义者
王石的身份有许多种,除去众所周知的万科(000002.SZ)董事长、登山家之外,正日渐清晰的,是环保主义者。
2009年的11月26日,用王石自己的话来形容:“对万科、对王石都是转折点。”这一天,中国政府正式对世界做出承诺,至2020年单位GDP碳减排40%——45%。
对于中国绝大多数房地产企业而言,气候变化与房地产业之间究竟作何联系,或许仍然蒙昧不明。但王石早已在不同的公开场合,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万科将走的发展道路,是住宅产业化及绿色节能建筑之路。
万科的“绿色之路”
“万科已经做好准备。”王石的喜悦溢于言表。对于这位领航者而言,万科从规模型转成效益型,从增长型变成质量型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作为中国房地产业第一家明确碳减排计划的企业,万科环保节能三部曲的节奏,更多的是阐述一种态度:“企业存在的方式将重新定义,作为社会的成员重新定义,这将作为一种新标准。”
按照计划表,万科明年基本上要全部实现精装修,第二步的住宅产业化,则预期在2014年完成,而“低碳三部曲”的最终,便是绿色能源节能建筑的推广运用。这不是心血来潮。在王石看来,万科如何增加企业核心竞争力,始终是值得思考的话题。一份建筑科学院的评估指出,精装修产生的建筑垃圾只是业主自己装修产生建筑垃圾的7%。于是,由精装修、产业化出发,企业的未来发展,顺理成章地与环保意识结合在一起。
王石“觉醒”
如果将时钟拨回到2008年的5月15日,王石正因一句“慈善不应成为负担”之言陷入一场前所未有的舆论危机。彼时,虽然王石已与业内的朋友冯仑等加入了国内的慈善组织——阿拉善SEE生态基金,但并不为众人所知。因此,当其以国内地产龙头万科的董事长身份说出这句话时,所有人都把他当成了一个“狠心”的企业家。
不过,转折似乎也从这里开始。在因失言公开道歉后,王石逐渐淡出公众视野,甚至一度不再公开谈论房地产。今年早些时候,当CBN记者提出采访王石的要求时,万科的工作人员甚至表示:“我们也不知道王董现在在哪里。”
但这并不妨碍万科在上海闵行“楼倒倒”事件后低调接手该项目。王石最近回应时表示:“倒楼事件中,我第一反应是对整个房地产行业的影响,接下来我就想能为此做点什么。”
闵行区委书记孙潮则认为:“此次事件中,有人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而且整个过程无言无语、没有任何要求,好企业的担当促进了政府履行责任,并形成良性循环。”
12月中旬,王石以中国企业家的代表身份出现在哥本哈根,就连谈国内的房地产问题,也只能是其宣扬建筑环保的一个附带条件,俨然一个环保主义者的姿态。
于是,在2009年楼市涌现一片浮躁狂热之时,万科的冷静低调已不难理解。不拿地王、不做房价领跑者,以及合作降低风险的策略,万科的发展策略在这一年显露无遗。
当其他房企尚执着于在销售业绩或土地囤积方面“赶超”万科时,王石在思索如何领导万科“早走一步”。意识的先行,与实际行动的放缓,形成了万科独有的发展节奏。“我宁肯慢半步,不在乎别人超出多少。”王石缓慢地说道。把脚步放慢,才能把周围风景看得更为清楚。
率领万科屡屡“抢先一步”的王石,将在明年临近其甲子之年时,重登珠穆朗玛峰。距离他上一次征服珠峰,已七年光景。这一次的重返,王石是为了“捡垃圾”。“珠峰8000米以上的垃圾是怎样造成的?通过这样的活动,希望引起大家对全球变暖的关注。”王石严肃地说道,“到8000米的高度上去捡垃圾,再难也要做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