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召开的政协上海市十一届三次会议上,不少政协委员表示,城镇化的进程不能是“房地产化”,而是要“产业化”;特别是大城市周边要形成以产业作为依托的卫星城,还可以解决大量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
上海市政协委员汪亮说,上世纪90年代,上海一些郊区乡镇非常关注征地中的产业带动就业问题。但是后来,随着供地机制变化,人们的关注点变成了“卖一个好价钱”。“任何缺乏产业基础的人造城镇都是不可持续的。”汪亮说,“城镇化的新一轮发展,要控制纯粹房地产发展用地,同时探索产业发展用地机制。农村的征地过程中,除了给予农民一次性货币补偿,还要一并考虑失地农民的中长期就业问题。”
汪亮说,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例如,美国纽约原来是一个生产型的城市,上世纪50年代,随着贸易、金融的发展,中心城区变成服务业为主,第二产业向周边迁移,形成一个个主题鲜明的产业卫星城,吸纳大量原来的农民成为产业工人,城市化的矛盾不十分凸显。日本东京也是如此,上世纪70年代,在东京中心城区产业转移和升级过程中,周边形成了若干产业集聚、主题鲜明的制造业基地,失地农民就业问题也得到非常好的缓解。
上海市政协委员郑韶认为,没有产业依托的新城是没有生命力的,有产业支撑才能让居民安居乐业,缩小城乡差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