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土地都是正规途径拿下来的……内地有中纪委盯着,香港有廉政公署盯着,我可不敢乱来。”大约半年前,一向低调的杨国强面对香港媒体时难得地调侃了几句。没想到一语成谶,最近两个月来,他掌控的碧桂园(2007.HK)正是让频频爆出的“土地问题”弄得灰头土脸。
融资受阻
11月8日,内地有消息指碧桂园先前在重庆长寿湖区购入的一幅6300亩土地,可能涉嫌违规出让,正接受国土资源部调查,碧桂园股价当日即大跌5.5%。此后投资者不断抛压,令该股股价进入连续下跌通道,截至11月29日维持在每股9.45港元水平,较上述消息传出前累计跌幅两成多。
11月初,碧桂园正计划在香港市场发行债券,向亚洲及欧美机构投资者募集最高近15亿美元(约117亿港元)的资金,所得款项将用于偿还银行15亿港元贷款及支付各新项目的建设资金。碧桂园内部对此次发债寄予厚望,杨国强等众高层10月底便分赴伦敦、纽约等地展开路演,据该公司人士称“沟通良好,各机构投资者反应不错”,标准普尔、穆迪等国际评级机构都给予碧桂园“展望稳定”的评级。
但“土地门”事件负面消息爆发,令碧桂园措手不及,发债进程受阻。此后虽一度宣布提高债券收益率,并将发债额减少至10亿美元,希望以此吸引投资者,但似乎成效不大。最后碧桂园不得不发布公告称,因市场条件转坏而延迟此次发债计划。
香港资本市场普遍认为,碧桂园推迟发债更主要的背景是宏观调控政策冲击。标准普尔分析,国内目前正加强对银行放贷及土地供应的限制,而碧桂园近期制定的计划,都涉及企业规模和经营地域的积极扩张,执行风险较高。另一方面,近日港股连续低迷,投资者替代选择较多,也是影响碧桂园发债的短期市场因素。
紧急澄清
杨国强发债受阻之际,“土地门”又大有越演越烈之势。有南方知名媒体报道称,碧桂园拿下湖南张家界永定区一幅地块前,曾与当地政府签订一份协议书,后者几乎把全部土地出让金全数返还给碧桂园的控股子公司——换言之,碧桂园涉嫌“零地价拿地”。
“一夜之间,似乎我们所有土地都有问题,广东省以外项目几乎都让人盯上了,上至中央国土部门,下至各大小媒体。”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碧桂园一位公关负责人颇感无奈地说。
11月27日,碧桂园终于打破沉默,发布公告对上述两起土地事件作出澄清说明。
就重庆长寿湖地块,碧桂园公告表示:“公司未曾与中国任何政府部门签署任何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并宣称,碧桂园集团目前在重庆地区只有一个房地产项目,即今年8月13日通过公开合法程序获得的长寿区桃花新城地块,土地面积约为41万平方米(约622亩),已按照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约定,交纳了总地价约人民币2.3亿元。
对于被指“零地价拿地”的张家界地块,碧桂园公告表示:公司的全资附属子公司张家界碧桂园凤凰酒店有限公司于今年6月6日通过公开合法程序获得张家界土地面积约为69万平方米(约1039亩)地块,总地价约为人民币1.18亿元。
公告指出,张家界地块用于建设酒店项目,而非住宅房地产项目,有关子公司按合同约定付清全部地价款,“集团从未收受过、并也无任何依据收受张家界永定区政府任何有关该项目的返还款。”
树大招风
“看来碧桂园是树大招风了。”广州某地产公司高层向记者表示。他承认,房企在拍地之前与所在地政府签订“君子协定“或”口头协定”,可以说是业界惯例,地方政府为了吸引大型开发商投资,通常也会开出若干优惠条件。
而一家国资背景的大型上市房企总裁也曾亲口向记者披露,为了提升城市形象,他们曾出资为西部某中心城市政府修建了两座高尔夫球场,政府“投桃报李”,球场旁边的数百亩土地如约出让给该房企开发别墅项目。
据上述广州地产公司高层称,在国内更多的二三线城市,只要是投资10亿元以上的项目,开发商通常都会与政府达成协议,以多种形式返还投入资金,比如聘用与开发商有关联的承建商为土地“三通一平”,然后支付较高回报等等。近日市场有未经证实的传闻称,广东佛山一处旧城改造项目,为吸引以成功开发“上海新天地”知名的香港瑞安房地产(0272.HK)投资,政府已与瑞安签订协议,一旦后者顺利拿下起拍价为75亿元的项目,土地出让金中的四到五成将返还该公司用于拆迁支出。
“实际上,在房地产业界这种操作是半公开的秘密了。碧桂园正巧撞到枪眼上罢了。”这位高层如是说。
延伸阅读
碧桂园的“原罪”
高处不胜寒。
过去十年的老板生涯中一直深居简出、与世无争的杨国强,最近一个月里,对东坡学士的这一千古名句恐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尽管外界喜欢热炒他26岁的女儿登上中国内地女首富宝座的话题,但谁的心里都清楚,真正承受这一切的——不管是钦羡的目光还是批评的压力——是他这个“首富的爸爸”、真正的老板。
曾经屡次成为“杀猪榜”的富豪榜,看起来又要充分发挥它的本色了。坚持“农村包围城市”方针,依赖“低地价、低成本、大盘开发、快速回款”等策略纵横珠三角多年,并几乎是一夜之间成为全国性超级开发商的杨国强,这回偏偏“栽”在他最为得心应手的拿地“法宝”上。
虽然到目前为止,有关碧桂园“涉嫌违规低价圈地”受到国土资源部等调查之说,仍只限于部分媒体的“披露”,尚未得到任何来自官方的权威证实,但杨国强及其公司上下饱受压力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一方面是赶紧在香港发布上市公告澄清此事,以示无辜,另一方面坊间又有消息称,他们已出动公关团队赴京沪与主流媒体沟通,希望有一个相对宽松的舆论环境。
作为一家上市的公众企业,同时又身处关注度极高的房地产业,杨国强及碧桂园受到媒体的舆论监督是理所当然的事,何况过去大半年来,这匹超级黑马无论在资本市场还是在土地市场上的发力狂奔,足以让人眼花缭乱而又不能不提高警觉。
镁光灯下,一切都被聚焦和放大。因此,杨国强和碧桂园面临今日的窘境,几乎是一种必然。
在传闻中的政府主管部门调查(假如真有这类调查正在进行中的话)结论出来之前,作为不知内情的局外人,我们无从判断碧桂园是否真的“违规拿地”。当然我们也不必刻意为其无辜辩护,因为依据多年跟踪地产行业而累积起来的对该行业的粗浅了解,开发商从地方政府手中拿地过程中,往往会有一些“灰色地带”,甚至出现“暗箱操作”。
问题是我们应以什么样的态度,看待碧桂园之类房地产商所赖以成功的各种操作手法。或许正如一些业界人士的评论所言,在房地产业界“这种操作是半公开的秘密了”,只是“碧桂园树大招风”而已。确实如此的话,我们是否更应该深入探究类似房企与地方政府“共谋”现象流行背后的根源所在?
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使他们有足够动力炒热土地,拉高地价,而与“首富”级开发商“共舞”,是炒热土地最便捷的方式;同时,招商引资的政绩考核压力,也让官员们对挟巨资而来的房企,尤其是境内外上市房企青眼有加,乐意提供优惠政策。而从开发商角度讲,在商言商,肯定要力争以最低的成本、最小的风险,获得最大的收益。
这些都不是什么很复杂的道理,种种例子也已反复列举,但只要事情的根源不改变,表面现象总归是剪不断,理还乱,顶多是不时出现几个碧桂园之流“正巧撞到枪眼上”的典型案例罢了。
退一步说,像碧桂园这样在资本市场和开发市场都有不俗表现,比较实实在在地拓展业务,而且素以建设中低价楼盘出名,算得上“平抑房价涨幅有功之臣”的开发商,是中国数万房企中的佼佼者了,如果连它都不能拥有一个较为平稳、宽松的政策气氛和营商环境,那么还能指望别的房企怎么样呢?
近期与其有类似成长轨迹的重庆龙湖地产,对“碧桂园式”标签避之唯恐不及的反应,已足以让人三思。别忘了,在国家税务总局公布的2005年和2006年度全国房企纳税百强排行榜上,碧桂园属下一家子公司连续两次位居三甲,属于正面典型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