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丰台团讨论间隙,市人大代表陈刚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在其主管的建设、国土、轨道交通建设和奥运场馆建设领域,陈刚透露了一些新的政策信息。
■关于房价拐点论
房地产市场空间很大
记者:目前社会上都在讨论房价拐点的问题,您怎么看?
陈刚:我很欣喜地看到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一些变化,比如涨幅在下降、房地产商拿地越来越理性等。但要说房价拐点在哪天出现,这是不科学的。我希望房地产商和购房者都能理智地看待这个问题。房价上涨过快,无论对开发商、购房者还是社会都不是好事。北京的房地产市场还有很大的空间,更重要的是回归到一个稳定健康合理的发展道路。以居住为主要需求的市民不要过分关注房价。
■关于两限房
白领被列入保障范围
记者:两限房购买标准何时出台?
陈刚:很快就出来了。我们制定了一个很详细的标准,尽可能地把大家的意见都综合进去。
记者:两限房到底是要保障哪一部分人的住房需求?
陈刚:我们所有政策都是适应一定人群和适应一定阶段的产物,没有一个政策管几十年,两限房也是如此。我们主要把两限房政策的保障人群确定为中等、中低包括一小部分中高收入的人群,因为两限房严格限制了套型,不肯能太高档。
记者:中高指的是什么人群?
陈刚:主要指的是在北京创业的白领,包括高端的科研人员、企事业的创业人员,也包括一些事业单位的公务员等。
记者:为什么考虑把这部分人的住房问题用两限房来保障?中高收入人群不是可以自己买商品房吗?保障房数量本就不多,是不是有与中低收入人群相争的问题?
陈刚:首先,我们设定了一些条件要进行审核,你关注的那些收入较低、残疾人、困难户等都会优先安排,他们是有优先权的。同等条件的人群,还要有一个公平的竞争,还要摇号、抽签等,做到透明公开公正。
■关于发展住房租赁市场
鼓励留出新房来租赁
记者:发展房屋租赁市场,被认为是缓解住房困难的一个办法,今年本市在促进住房租赁市场发展方面有没有新的政策?
陈刚: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我们现在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和消费水平,不可能达到人人拥有一套住房的水平,大家都承认这个现实,所以我们下一步要大力倡导住房租赁市场。首先,政府会先建一些住房,专门用于向中低收入者出租。同时,还要大力鼓励开发商留出一定比例的新建商品房,以适当的价格出租给中低收入人群。今年我们就要出台一个鼓励政策,这样对目前房价的压力是一个缓解。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也是走过这条路的。
记者:有专家认为,促进二手房市场发展是缓解目前高房价的一个有效手段,您怎么看?
陈刚:我们要出台一系列规范二手房发展的措施,激活二手房市场。北京的二手房市场有一个特殊的地方,房改房占了相当的比例,所以需要积极稳妥地推进。
记者:会降低二手房交易税吗?
陈刚:我注意到有些专家的意见,市建委也正在考虑这些因素,今年会考虑出台一些相关政策。
记者:会不会也像新建商品房一样,把二手房交易上网公开?
陈刚:方向是这样,但因为量太大,我们住房管理的基础数据,包括一些硬件条件都还不具备。在我们进行住房普查后,这些工作都会跟上。
■关于土地管理
土地管理绝无弹性政策
记者:国务院的文件要求,土地两年后不开发要无偿收回,您认为这个政策会不会比较难操作?
陈刚:我们目前正在按照这个要求操作,只是这个问题是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积累的,我们在严格按照法律办事的同时,也要实事求是,化解一些矛盾。很多项目,由于拆迁和其他原因造成两年内不能开发,我们还要主动服务,使项目能尽快启动起来。对于那些触犯法律,长期占而不建的项目,要严格收回。这个决心我们是有的,而且我们要在一个公开的环境下来处理这些案件,向社会披露一部分案件。我们还要把房地产企业的不良记录建立起来,如果其违反法规,不但要就事论事做出处理,还对企业要有一个长效的制约机制。
北京在土地管理上,肯定要严管,没有任何弹性可言。北京不会在土地上出台弹性政策。土地问题归根结底是个管理问题,要严格执法的问题。
■关于危旧房改造
改造是长期政策
记者:去年本市在4个老城区启动了危旧房改造试点,情况怎么样?今年有什么目标?
陈刚:今年围绕解决城镇无危房的这个目标,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我们提的是一万户,我估计会超过这个目标。目前我们有两个问题要解决,一是修缮材料的供应问题,一是修缮队伍的问题。
记者:市区两级如何分担改造资金?会不会给区里带来较大负担?
陈刚:区里的负担是比较少的。去年区里大概出了20%,剩余的都是市财政拿的。今年市区两级财政分担的比例还正在研究。区里的负担主要是工作量比较大。我承诺了一句话:“不会让活等钱,只能让钱等活,钱是不会有问题的”。
记者:但区和区之间的财力状况是不一样的,统一的标准会不会导致有的城区无法承受?
陈刚:你说对了,我们还会有别的政策。不同区疏解人口,会给他们一些保障性住房。另外财政状况差一点的地区,反过来老百姓疏解的成本也会低一些。
记者:这个改造是不是一个长期的政策?
陈刚:这个改造不是只为了奥运会才做的,维护古都风貌必须建立一个长效的机制。旧城繁荣是一个非常长期的过程,今后对旧城的维护和修缮,要有专门的机制、资金、人员来保证它。要变突击式的大规模修缮为长期的维护修缮,咱们的古城才有希望。
记者:建设这么多地铁,有没有遇到什么难题?怎么解决?
陈刚:现在地铁建设最大的痛苦就是拆迁。我们现在转变了思路。过去是让老百姓迁移,现在是就地拆迁、就地安置,要让轨道交通涉及的老百姓受益。所以下一步拆到哪里,首先要把那里居民的安置问题解决好。轨道周边建的房子,要优先保证这些因轨道建设而拆迁市民的利益,要“就地上楼”,尤其是低收入人群。这种模式出现后,就会把现在老百姓抵制拆,变成盼着拆,主动申请拆,这思路就不一样了。
■关于轨道交通建设
地铁拆迁居民“就地上楼”
建地铁可节约社会财富
记者:北京最近建了很多轨道交通,是一项惠民之举。但有人比较担心,建这么多的地铁,今后的维护、车辆的更新有没有充足的资金保障?这是不是一个长远发展的机制?
陈刚:轨道交通从长远看、从整个社会效应看、从大的角度来算,一定是省钱的。你没有比较过,轨道交通和其他交通方式来比,既节能又节省土地,所以这个账要看怎么个算法。可能在建造时,我们的财政负担会重一点,但对整个社会来说,大大节约了社会财富,我们应该算这笔账。
我们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账,我们现在所做的这个561公里的轨道交通的计划,在资金的保障上是没有问题的,绝对不光是建的钱,还包括维护的钱和车辆更新的钱。
记者:地铁票价改革后,收入是不是减少了?会不会给地铁建设的资金带来压力?
陈刚:票价低了,资金确实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是你别忘了,票价低了,客流大幅度提升了,总的收入实际是涨了,这也是相辅相成的。
地铁改善北京城市结构
记者:您怎么看轨道交通建设对北京发展的带动作用?
陈刚:地铁建设不仅是解决交通问题,还对整个的城市结构、大气污染、城市布局等都起到基础性的作用。整个北京的施工概念会变化,效率会大幅度提高,很多活动都可以转移到地下。北京的空间资源很紧张,但我们有很大面积的地下空间没有利用起来,因为地铁时代还没有到来,交通方式下不去。所以,地铁带来的效益是非常综合的。
协和门诊楼将直通地铁站
记者:今后北京的地铁建设,会不会更多地和商业开发相结合?
陈刚:去年初,我们组织了很多专家参加地铁建设研讨会,这个会议确定了很多地铁建设的新原则,主要就是把城市的综合功能和地铁建设结合起来。所以,以后新的地铁线建设的时候,绝对不会只是设计地铁站,而是要和地上设施等综合考虑。比如协和医院正在扩建的门诊楼,就和我们的地铁线连起来,老百姓不用出来,通过地铁直接就可以到达协和医院门诊楼。
另外地铁还涉及到文化,现在地铁站的设计首先是要节俭,但不能在文化品位上降低标准,所以最近很多艺术家都参与了地铁站的设计。以后地铁站将展示给市民的是,一个每天和你生活接触的难忘的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