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叶檀:通过自主选择才可以培育出市场理性
| 新一轮户籍制度改革中户口迁移政策规定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城市户籍含金量依次递增。知名财经评论家叶檀对此表示,不能因为未全面放开大城市就否定户籍改革的意义,中国政府走出了取消身份歧视的第一步,是值得鼓励的。
“但大城市户籍应该开放,速度不应太慢,否则将形成小城镇歧视,行政再次主导资源配置。”她在接受《中国地产总裁》杂志的采访中这样说到。
在她看来,大城市户籍含金量高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公共福利均等化程度不高,二是市场资源配置不公。大城市拥有非常巨大的机会,比贫困省份多一倍的高考入学率,和一流的教育、医疗资源,可以想象,在中国人口资源大规模重洗的现在,人口一定会大量涌入大城市。
截至2013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为2114.8万人,其中常住外来人口为802.7万人。上海更甚,到2013年末,上海市常住人口总数2415.15万人,比上年增加34.72万人。其中,户籍常住人口1425.14万人,增加4.95万人;常住外来人口990.01万人,增加29.77万人,在增加的人口中,外来人口的贡献率达到85.7%。人越想进入的城市,户籍含金量越高,越难以进入。解决这个问题有两个办法,降低大城市的资源、福利含金量,或者提高大城市的生活成本,让居民自主选择居住地。
自主选择和市场选择是关键词。每个人的适应性不同,自主选择考虑的选项不同。她认为,让每个省、每个城市做到彻底的公共福利均等化不现实,一个宁夏小镇与上海的养老金、失业金相同,不可能实现,也没有必要。以美国为例,除了联邦层面的基本保障外,各州保障水准都是不同的,密西西比州经济、福利较差,而华盛顿、纽约等城市相对较好。
叶檀介绍说,尽管华盛顿、纽约等地的经济较好,但是生活成本、就业机会、文化背景等原因使得大多数美国人并不热衷于进入这些城市。纽约是国际大都市,就业机会多,但纽约生活节奏紧张、物价成本高。习惯生活在美国中部的人,绝不愿意在拥挤的人海中承受紧张的工作和高物价。成熟的社会应该有相对理性的选择,知道哪个城市更适合自己,对自己来说性价比更高。
“通过自主选择才可以培育出市场理性,如果政府不干预市场,一般人会无法承受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的生活成本,结果是一些人寻找对自己最合适的城市;而那些坚持扎根在大城市的人,会进入大城市的卫星城,通过人流集聚形成自然的城市带,像日本的东京都市圈。”
采访的最后,叶檀表示,现在大城市户籍自然拥有高福利,却不必承受高房价,政府希望人口不要过多涌入大城市,却打压大城市的房价、提升大城市的福利,靠户籍设置门槛。这并非明智之举。正确的做法是,全国统筹的最低生活保障跟随公民走,迁到哪里跟到哪里,而福利待遇、生活成本、创业机会等多种因素才决定人口去留。 | | | 来源:中国地产总裁杂志 时间:2014/8/15 9:23:08>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