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及7月初的“股灾”时,刘晓光的经济意识再次展露。虽然是政府官员出身,但有着商业经济学专业背景的刘晓光也是市场经济的拥护者。
刘晓光分析,这次股市的变化原因有三,一是证监会对企业的管制过分的相信自己;第二个开始管理力度放得太多;第三个最后回收的也太快,力量太强,这样一下市场肯定就崩溃了,就疯了。
“有些时候不能政府做这种市场的事情,政府这只手不是很熟练,就不能游刃有余的操作这个市场。政府只能说监管,能把企业的信息披露做得很规范,不能再去操作市场,再模拟市场,那肯定出大事儿。”
对于应对这次股市的变化,刘晓光给出了自己的方案。
第一个,央行应该打开窗口。打开窗口不能只对着银行,可能要对着很多金融的口,在业务窗口上应该多开一点;第二个财政部应该是发债,来购买中小企业股票,这些都可以操作。还有地方政府也可以回购自己。这都可以撑起来市场。
显然,和任志强善于发现问题相比,刘晓光更善于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对中国农民的贫困问题如此,在股市的问题上也如此。
至于股市对楼市会产生什么变化,刘晓光想了一下回答道:“一是本来挣了钱可以把这个钱拿出来买房子,第二个这些抵押的、融资的,赔光了之后很多人要卖房,一买一卖都有,所以影响是很大的。”
不过,因为房地产市场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不可能因为这一个因素就影响了整个市场,起码今年应该是再向上一点。
在2015博鳌房地产论坛上,刘晓光对房地产行业的看法也是有着自己的判断。
虽然和任志强交情颇深,但有着不同意见的时候,刘晓光也没再客气。
“那是不可能的,中国大量持有没有资本。”刘晓光直接回应任志强提出的关于中国房地产转型只有转向持有一条路径的说法。
要长期持有,中国第一个没有资金;第二个资本市场开放得不行,很多人上不了市;第三个整个的银行、法律,销售人、开发商之间四者的关系还没有完全形成。
在刘晓光看来,中国的房地产行业学习的还是香港模式,香港模式的核心还是买卖。而长期持有主要是美国模式。
“如果要学习美国模式,那么要有几个前提,第一个是我们的‘资本家’已经经历几代的锤炼和积累;第二个是在国家的法律、税务、中介人、银行和开发商之间,还有一种恒定的市场配置关系。”
“这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儿,想大规模持有,哪有那么容易?”刘晓光如此总结。
刘晓光认为,转型的理解包括整个房地产的转型,是需要大规模向欧美模式转型,还是继续沿用所谓的香港模式。
另外还包括所谓的企业转型,企业怎么做到互联网+、提高价值服务,比如首创怎么把其他的产业价值输送到地产的价值之中等等,这样的转型。包含从开发型向持有型转,从大规模的重资产向一部分的轻资产转,从单一的住宅到一些商业的开发,向养老、向旅游、向商业、医养这些过渡。
刘晓光认为,一定要把握房地产的周期性机会,然后和行业发展的小周期,比如正常发展中好的年份、不好的年份融合起来,找出一条比较稳定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