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新机遇
文/河北经贸大学副校长 武义青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提出,京津冀一体化框架逐渐清晰,一体化政策逐步落地,不仅促进了京津冀三省市整体性、协同性发展,也为三省市的产业发展与创新带来诸多良机。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提出
2013年5月14日至1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天津调研时提出,要推进京津冀、环渤海区域一体化发展,谱写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双城记”,积极推进京津冀区域合作。
2013年8月习近平在北戴河主持研究河北发展问题提出,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充分利用毗邻京津的相对比较优势,充分挖掘河北现有潜力,形成新的增长极。
2014年1月24日,习近平对北京市2014年主要工作做重要批示,要深入研究新时期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着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雾霾天视察北京,就推进北京发展和管理工作提出要调整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是探索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态、为优化开发区域发展提供示范和样板的需要,是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路径、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需要,是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带动北方腹地发展的需要,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
习近平就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7点要求。一是要着力加强顶层设计,抓紧编制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相关规划,明确三地功能定位、产业分工、城市布局、设施配套、综合交通体系等重大问题,并从财政政策、投资政策、项目安排等方面形成具体措施。二是要着力加大对协同发展的推动,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充分发挥环渤海地区经济合作发展协调机制的作用。三是要着力加快推进产业对接协作,理顺三地产业发展链条,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对接产业规划,不搞同构性、同质化发展。四是要着力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促进城市分工协作,提高城市群一体化水平,提高其综合承载能力和内涵发展水平。五是要着力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在已经启动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的基础上,完善防护林建设、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清洁能源使用等领域合作机制。六是要着力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把交通一体化作为先行领域,加快构建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成本的互联互通综合交通网络。七是要着力加快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下决心破除限制资本、技术、产权、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各种要素按照市场规律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
2015年2月10日,习近平主持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审议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
提出三个“明确”:一是目标要明确,通过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二是思路要明确,坚持改革先行,有序配套推出改革举措。三是方法要明确,放眼长远、从长计议,稳扎稳打、步步为营,锲而不舍、久久为功。
2015年4月30日,习近平主持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提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战略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
明确了6项任务和措施:一是疏解非首都功能,明确了疏解对象、疏解原则、疏解方式、人口调控及疏解目标。二是推动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强调在交通、生态境保、产业三个领域,集中力量推进、率先取得突破。三是大力促进创新驱动发展,强化协同创新支撑、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整合区域创新资源,推动形成协同创新共同体。四是统筹推进相关任务,主要是增强资源能源保障能力,统筹社会事业发展,扶持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在更大范围和领域统筹推进协同发展。五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主要是研究提出若干重大改革措施,加快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动要素市场一体化,加快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六是抓紧试点示范带动,选择有条件的区域,打造若干先行先试平台。
京津冀与京津冀的功能定位分别是:京津冀——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京——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津——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冀——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进展
京津冀三省市发展整体性、协同性进一步增强:
一是始终把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核心,协调推动重大功能承接平台研究论证和规划建设,发挥疏解项目和相关政策的示范引导作用。
二是以年度重点项目和重大事项为抓手,推动交通、生态、产业三个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工程项目加快建设,充分发挥其对协同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
三是按照以点带面、先易后难的路径,积极推动一批重大改革创新试点示范事项在京津冀相继落地,为协同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四是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合力推进教育、医疗、扶贫等社会事业发展,努力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完善协同发展工作推进机制,凝聚工作合力。
在促进京津冀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措施和成效方面:一是促进教育资源共享。二是加强医疗卫生协作。三是推动文化旅游共建。四是加大脱贫攻坚力度。
2015年,京津冀三地相互投资达到1900多亿元,是2014年的3.2倍。京津冀三地中,北京为资本净流出地。在1900多亿元相互投资中,北京对天津、河北的投资达到1600多亿元,占总额的80%以上,是2014年的3.5倍,呈现了井喷式发展。其中,北京对天津的投资倾向于研发、金融领域,对河北则倾向于制造业领域。在河北,唐山、石家庄、廊坊、保定四地为吸纳北京投资的重点区域。
总的看,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力有序推进,北京市以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为重点,上半年经济增速6.7%;天津市不断增强内生发展动力,上半年经济增速9.2%;河北省积极化解过剩产能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上半年经济增速6.6%,三省市发展整体性、协同性进一步增强。
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的机遇
京津冀协同发展确定“功能互补、区域联动、轴向集聚、节点支撑”的布局思路,构建以重要城市为支点,以战略性功能区平台为载体,以交通干线、生态廊道为纽带的网络型空间格局。
一核:北京。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问题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首要任务。
双城:北京、天津。这是协同发展的主要引擎,要进一步强化联动,全方位拓展合作广度和深度,加快实现同城化发展,共同发挥高端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三轴:京津、京保石、京唐秦三个产业发展带和城镇聚集轴,是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体框架。
四区:中部核心功能区、东部滨海发展区、南部功能拓展区和西北部生态涵养区,每个功能区都有明确的空间范围和发展重点。
多节点:石家庄、唐山、保定、邯郸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张家口、承德、廊坊、秦皇岛、沧州、邢台、衡水等节点城市,重点是提高其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能力,有序推动产业和人口聚集。加快形成定位清晰、分工合理、功能完善、生态宜居的现代城镇体系,走出一条绿色低碳智能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2016年2月,《“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印发实施,这是全国第一个跨省市区域“十三五”规划,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的具体指引,对于打破三省市“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增强发展整体性和协同性具有重要意义。
规划提出到2020年发展目标是:京津冀地区整体实力进一步提升,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协同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首都“大城市病”问题得到缓解,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取得积极成效,制约协同发展和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逐步得到破解;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
“十三五”时期九方面重点任务:一、创新发展,打造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二、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发展体系;三、互联互通,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五、共享发展,推动协同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六、传承创新,促进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七、依法行政,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八、开放发展,培育区域开放合作竞争新优势;九、深化改革,打造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
工信部2016年6月29日发布《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要求坚持产业转移与产业转型升级、创新能力提升相结合,与培育产业集群竞争力、适应资源环境承载力相结合,不断调整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构建“一个中心、五区五带五链、若干特色基地”的产业发展格局。
“一个中心”即打造一个科技创新中心。依托北京的科技和人才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承担京津冀地区产业研发、设计、服务等功能,辐射全国。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主体,重点提升创新能力,推进高端共性技术研发和关键核心部件研制,加快工业设计、信息服务、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五区五带五链”以“五区”为突破建设重要引擎,以“五带” 为支撑优化区域布局,以“五链” 为特色形成区域优势。“五区”指北京中关村、天津滨海新区、唐山曹妃甸区、沧州沿海地区、张承地区;“五带”指京津走廊高新技术及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带、沿海临港产业带、沿京广线先进制造业产业带、沿京九线特色轻纺产业带、沿张承线绿色生态产业带;“五链”指汽车、新能源装备、智能终端、大数据和现代农业五大产业。
“若干特色产业基地”围绕节能环保、医药、家具、食品、皮革等行业,形成区域品牌,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行业技术创新中心、产品展示中心、信息集散中心。
2016年6月24日,国务院批复同意京津冀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批复指出,围绕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以促进创新资源合理配置、开放共享、高效利用为主线,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充分发挥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依托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和石保廊地区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基础和政策先行先试经验,进一步促进京津冀三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深度融合,建立健全区域创新体系,推动形成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新的支撑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