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北京迎来奥运会倒计时100天。这就意味着,从现在开始,中国的大部分注意力都将被奥运备战所吸引。在这个全球关注的大背景下,无论是社会活动还是商业活动,无疑都会让路于整个奥运经济。据本报研究院调查分析,除去奥运开幕到闭幕的8月到9月,再加上有可能出现的“后奥运”10月。理论上,留给地产企业的销售时间满打满算也只有5个月左右。
奥运天天逼近,自然会给我们带来莫大商机。然而,也应清醒地看到,作为一种注意力非常集中的题材性经济,奥运的到来未必对地产业是个鲜花盛开的日子。而此前业界对奥运寄托的那股经济拉动热望,也有可能得不到“井喷式”的兑现。如果市场上任由强烈的观望情绪继续蔓延,房地产业很可能提前进入一个艰难的销售“空巢期”。
理由是,按照以往的商业逻辑,奥运的一些举办国和城市在其开幕、闭幕的3个月里,其房地产交易便会相对进入休眠期。由于旅游度假的增多,购房置业的减少,各种促销活动必然会失去推手作用。
此时,人们将把更多目光放在对赛会的关注上,消费投向和结构的短暂改变,会使投资分流,甚至持币观望。这一时期,城市决策者也会把更多热情投入到社会活动中,而推迟正常的土地拍卖和招商引资活动。
这种社会活动旺盛、商业活动趋淡的现象,显然会稀释房地产业传统的“金九银十”。因此,我们必须对奥运地产“空巢期”的提前到来有所警觉,按照“减法”修订好自己的“时间表”。
眼下,房地产销售显然是开发商的生命线,几乎成了与“钱”同等重要的命门。因为面对今年一季度住房成交量持续下降的态势,我们几乎无退路可走。可以毫不客气地说,那些依旧寄希望于从“惜售”和“捂盘”中得到好处的开发商,可能会死得更快和更难看。
更现实的是,随着住房市场观望情绪的越来越浓,“部分城市经过一段时期调整后住房交易将会有所回升”的预测,已经不可能成为二、三季度房屋交易量上升的心理暗示。那些股市资金流入楼市的说法就更值得推敲,这一点,楼市资金近期的建仓抬头就是明证。
因为房地产市场的多方博弈,不仅仅在公共层面和市场层面,更多是在消费者的心理层面,而奥运的“分水岭”作用,恰恰就为强大的消费压抑提供了自我安慰的平台。面对越来越成熟的消费人群,我们切不可低估来自民间的强大惜购力量。
因此,从这个“五一”开始,我们必须主动引导市场,实现销售价值的理性回归,让房地产在销售“提前量”中获得一份好成绩单。当然,在促销过程中,也不能一味依赖“明星推盘”、“概念售楼”等做秀策略,而是应通过与银行、律师、中介顾问机构的合作,在金融工具、交易方式、服务手段上实现创新突破,同时降低消费门槛,冲破销售面前的各种价格坚冰。
每一届奥运都有赢家,也都有输家。在空前的奥运气氛面前,如何将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身上,显然是每个房地产企业都需要学习的。只有准备充分,不抱幻想,方能把奥运前后给地产“空巢期”带来的损失减至最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