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深圳市规划国土委召开《深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草案的解读会议。这部草案上周开始公示,为跨度14年的土地规划大手笔,确定规划期内深圳将新增住房用地30平方公里。届时,可以满足小康水平(人均30平方米)的居住要求。
根据该规划项目编制组负责人介绍,深圳市2005年居住用地面积为190平方公里,至此次规划期末,居住用地将达220平方公里,规划增加约30平方公里。规划国土委说,这个数字是根据未来深圳人口、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并结合现有居住用地情况,严格测算而来,届时,居住用地的供应情况将比现在略好,可以满足小康水平(人均30平方米)的居住要求。
在规划新增的30平方公里居住用地中,15平方公里完全是新增的空地,在规划期内将批准建住房;剩下的15平方公里,则是通过旧工业区改造等途径,将一些原非居住用地转化过来。“这30平方公里不包含城中村改造释放出来的居住用地,我们希望尽量保障市民的住房用地需求。”规划国土委副主任许重光介绍,规划期内,实际新增的居住用地将大于30平方公里。在土地资源极为有限、严密控制土地开发成为深圳土地利用重点之际,关于居住用地的安排,深圳显然已经做了倾斜。
根据草案,提出严密控制土地开发将成为深圳下一步土地利用的重点。在此次规划期间,经济特区内福田、罗湖、南山和盐田四区完全实现建设用地“零增长”甚至“负增长”;规划期间经济特区外宝安、龙岗、光明和坪山四区建设用地规模增速逐步下降。规划国土部门介绍,土地利用“减量增长”,并不是意味着完全不增长,是指新增用地下降,此外,在土地利用上有保有压,对民生福利项目还是强化土地供应。同时,特区内土地实现“零增长”,是规划期末的一个目标,在规划期内仍有零星土地开发建设。
《深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草案公示到2010年1月14日截止。草案中有关新增建设用地两成用来建房、设立土地银行、土地利用分区管制等内容也备受各界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