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 房地产业内人士自己也会投资房产,为什么他们总是能在最正确的时机购置到最好的房子,最好的户型,最好的朝向呢?其实就是对全市乃至全国政策最好的把握和理解,在了解本市房产市场的同时,深度解析政策才是买到好房子的关键。
近期政策回顾:
2010年1月12日 晚上19:00,央行网站出台消息: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0年1月18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为增强支农资金实力,支持春耕备耕,农村信用社等小型金融机构暂不上调。
据央行网站消息,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0年1月18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为增强支农资金实力,支持春耕备耕,农村信用社等小型金融机构暂不上调。
2010年1月7日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称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回升,近期部分城市出现了房价上涨过快等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提出二套房贷首付款不得低于40%等共十一条要求
2009年12月27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接受采访时,提出四项措施抑制房价过快上涨
2009年12月23日 财政部、国税总局宣布,2010年1月1日起个人转让不足5年非普通住房全额征税
2009年12月17日 财政部、国土部等五部委出台《进一步加强土地出让收支管理的通知》,要求房企拿地首付不低于50%
2009年12月14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国务院要求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对国务院对高房价的态度从“抑制”变为“遏制”,引起关注
2009年12月9日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12月9日在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说,明年中国将完善住房消费和调控政策,增加中低价位和限价商品房的供应,抑制投机性购房
2009年12月9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个人住房营业税征免时限由2年恢复到5年
2009年12月7日 2009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会议提出要关注民生,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购房需求,加大农村危房改造支持力度。
2010年中国房地产相关政策预测与市场形势展望
以下为“2010年中国房地产相关政策预测与市场形势展望”:
根据对2009年房地产政策的回顾以及近期连续出台的多项政策,预计2010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主基调不会改变,差异化的信贷政策、增加土地供给、严厉打击囤地等细节出台的可能性比较大。
1、房地产业早已“千锤百炼”,无需过于忧虑政府政策
2004年来房地产业历经政策“千锤百炼”,货币政策是关键:房地产业1998年“房改”特别是2003年明确房地产业支柱产业地位以来,房地产业成为国家调控重点,几乎每年都有各种 “政策”出台,但只有在2008年,在持续的从紧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中国房地产才首次出现调整。
未来可能出台的相关政策

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的四个调整方向:增加供给、抑制投机投资性购房、加强监管、扩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均不是新提法,关键还要看相关部委的后续政策配套及地方政府的落实。在货币政策仍宽松的环境下,“抑制性”房地产政策的实际效果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2001年来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及房价指数走势与政策

2、关键因素:宽松货币政策转为从紧最快也将出现在明年二季度末,到2010年底或2011年初才会对市场产生影响
根据高盛、中金等机构的研究和历史经验,中国货币政策往往更关注物价水平而不是股价和房价等资产价格 *,中央政府在今年四季度到明年上半年(CPI低于4%,GDP增速低于10%),暂时不会调整货币政策,房地产业的外部政策环境不会发生变化。11月2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表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提高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可持续性。近期有媒体报道2010年信贷投放量目标为7.5万亿元,高于去年年底制定的5万亿元目标(保底不封顶,预计实际将突破10万亿元)
部分机构对2010年信贷规模的预测

*注: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2009年12月在中国金融论坛上表示,中国货币政策历来是宏观调控政策的一部分,是围绕四个目标就是多目标来设定的。第一是低通货膨胀,第二是经济增长,第三是保持较高的就业率,第四是保持国际收支大体平衡。
历史表明中央政府决策特别是货币往往滞后于市场表现特别是物价走势。在CPI较低时,宽松性货币政策仍将保持(11月CPI同比增长0.6%,首次转为增长),加息、限制贷款等紧缩性货币政策最快也将在明年二季度出台。
即使货币政策收紧,对市场产生影响可能要半年以上,也就是2010年底或2011年初,从紧的货币政策才会发挥作用,而且货币政策的收紧(加息、缩紧银根)是一步步的,效果也需要慢慢释放。
1999年来国内物价、房价、股价走势图

2010年市场形势展望
历史数据显示,货币政策是影响房地产市场最关键的政策,根据2009年房地产政策及市场形势,预计2010年将继续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行差别化信贷政策,市场形势将显现以下三个特征:
一、供给: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市场供给还将稳步增长,但部分城市短期内仍面临供给不足。
1.企业资金实力增强后加大供给成为自然选择
2.国土资源部近期加大“囤地”调查力度
3.住建部及地方政府将采用“窗口指导”方式督促企业开工
二、 需求:受价格上涨和担心政策可能变化的预期,部分城市的交易量可能会下降,但全国市场交易量总体趋于平稳。
1.预计2010年,一些省市交易量受高房价和供应不足影响会下降,但多数中西部城市特别是三四线城市,由于房价绝对水平和涨幅较低,交易量仍可能增长,全国总的销售量会比较平稳。
三、价格:全国多数城市房价将维持高位并呈上升态势,但涨幅会趋缓,部分成交量降幅较大的城市可能在四季度调整。
1.宽松的货币政策将至少维持到上半年
2.主要城市成交量维持在高位
3.房价往往滞后于货币政策和成交量
4.购房者对住房保值增值的预期
5.开发企业失去快速推盘回笼资金压力
6.部分城市供不应求
盘点2009年中央发布的政策
1、经济适用房存废问题引发争议
经适房是现阶段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有效方式。各地特别是一些住房价格较高的大中城市,适度发展经济适用住房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一些专家和业内人士表示,经济适用房不仅有社会保障性特点,与廉租房相比,它又具有鲜明的市场化特征。推动经济适用房建设有可能会影响完全市场化的商品住宅市场。住建部:明年建180万套廉租房和130万套经适房
2、上海南京成都等城市70/90政策低调退出
取消“70/90”限制,将节省开发商变相调整结构设计的隐性成本,提高开发商投资热情。同时,增加投资类商品房的市场供给。这对活跃房地产市场有一定推动作用。“不用担心取消政策后大户型激增,开发商会根据市场取向客观设计新项目的户型比例。”
3、各地二套房贷收紧 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速
在银监会2009年第四次经济金融形势分析通报会议上,刘明康强调,要严格执行“二套房贷”政策不动摇,不折不扣地落实与借款人“面谈”、“面签”制度,并将开发商、项目公司和母公司的授信统一起来,实施并表监管。
4、住房城乡建设部等联合发文 公积金对接保障房
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出《关于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在优先保证职工提取和个人住房贷款、留足备付准备金的前提下,可将50%以内的住房公积金结余资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贷款利率按照五年期以上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上浮10%执行。
5、小产权房之争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过高的房价,小产权房目前已经呈遍地开花之势。据报道,在北京、成都、济南等各地都出现了大量的建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上,无法办理产权证和土地使用证的楼盘。专家称受到各界广泛关注的小产权房困局即将迎来最终审判。
6、住房保障法纳入全国人大立法规划
实现“居者有其屋”当然是美好的愿望,而住房保障从字面上理解就应该是实践的重点,政府应在住房保障上充分发挥宏观政策的调控作用,引导、拉动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住房保障的供给。住房保障法纳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主任委员石秀诗近日透露,住房保障法已经纳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他建议相关方面抓紧研究,尽快制定颁布施行。
7、奥巴马政府房地产政策解读
同样是救房地产,美国是针对居民按揭贷款负担能力,如何来扼制房地产的泡沫,让居民走出债务的困境;中国不少的救市政策是如何让过高的房价或房地产泡沫持续,让居民进入高房价的市场、成为几十年难以摆脱的房奴。此次奥巴马帮助900万房奴保住房产的计划可谓一场拯救美国梦的智慧之战,美国总统奥巴马2月18日公布耗资最高可达2750亿美元的《屋主可负担能力和稳定计划》(Homeowner Affordability and Stability Plan,简称HASP,3月4日发布细则)。有媒体将此计划和林肯的《解决黑人奴隶宣言》并提:美国当前房奴解放运动。
8、国务院决定调整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
2009年5月27日,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住房项目的最低资本金比例为20%,究竟资本金比例下调会对楼市产生何种影响?降低房地产开发门槛的这一新政究竟是推高房价还是毁灭高房价?从趋势上来看,楼市正在迎来一个新的向上的“拐点”,即一个螺旋上升的新台阶,当然,这个新转折点不全是价格意义上的转折点,而更是一种心理层面的转折点。
9、户籍改革 该否实行购房落户政策?
“购房落户”是把双刃剑:有两大美好初衷,但若操作不当,会产生四大负面效应。所以在二三线城市应积极发展,为刺激房地产市场,拉动内需,到底该不该实行落户政策?该政策让尚处在寒冷冬天的房地产市场刮起暖洋洋的春风吗?这不过是给开发商和炒房者的一个定心丸而已。因为宣布这个政策的同时还宣布了其他优惠政策继续,这无非就是把今年实行的托市政策中最轻的一条拿掉,作作秀骗骗老百姓而已。况且真正的执行还要看具体执行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