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崇尚高、大、快的时代。我们通常只谈论高:收入,职位,乃至血压。我们的欲望无所不及,推动着社会生产的触角蜿蜒攀升到每个角落。每个人都野心勃勃,每个人眼珠里都烧灼着渴望,没有什么能低下去——除了各色传媒影像里女主角们胸前的领口。就在这个时代,我们讨论低碳。
讽刺的是,低碳在一定程度上是“反工业化”的。“生产靠手,交通靠走,通讯靠吼,治安靠狗”,没有什么比这更低碳的了,再种两棵树,直接就“负碳”了。在工业化条件下谈低碳,如同不素食的人捍卫动物权益,有天生的矛盾性。
现在要讨论低碳地产了,不由得感慨,营销概念常新呀。
购房者关心低碳么?个人观点,买房子往往是一个人一生中能做的最大的却又最糊涂的一笔消费,特别是在中国。首先,我们买的是期房。这个过程通常是,开发商拿出一个希望,我们交钱,然后开发商再补给我们一个失望。其次,我们买的是房子,但往往没有人关心房子本身,我们更多的是关心:区位,交通,规划,甚至开发商的品牌,看菜吃饭,如同娶老婆的时候只关心她爹是干啥的。最后,选择房子很糊涂,因为房子本身是很难量化比较的,金额再大都只能凭感觉消费,理性只是相对的。不信,你问问购房者,他的家——那个计划住70年的地方,能抗几级地震?晚上噪音多少分贝?墙体传热系数多少?一天能晒几个小时太阳?看看有几个人能答上来。况且,之前的市场一直是:购房者眼中的房子,如同剩女眼中的男人,只关心哪里有,低不低碳无所谓。
开发商关心低碳么?概念而已。营销理论告诉我们,客户购买的,除了产品本身,还有感觉。基本上买房子和买衣服差不多。笔者经常参与房地产项目的前期策划,知道开发商不变的诉求是:你这个方案有什么新鲜的。所以,来自开发商的压力推动营销人创新。当然,更多的时候只是造成他们疲于应对。创新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从擅于诞生新概念的时尚产业去移植概念。于是房地产营销也讲“crossover”(跨界)、“lohas”(乐活)、“Mix and Match”(混搭)、“cosmo”,这些概念在策划报告里一度泛滥到令人发指的地步。这些时髦的概念,它可能会让你营销出的产品光鲜亮丽,但也短命速朽。产品的更新以数年为周期,而概念的更新以数月为周期,旧酒新瓶而已。
回到低碳上了,低碳地产还算个新概念,但科技绿色地产早已烂大街了。个人的经验是,当开发商注重差异化,而项目本身缺乏足够的资源卖点的时候(比如山水景观,都市商业配套),最容易走向科技绿色的产品定位。诚然,科技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舒适。但在这些项目中,科技绿色更大的意义是作为一种突出的产品溢价手段,以小的科技投入来博取大的价格增值,所以,购房者享受科技带来的舒适,消费绿色科技以弥补高能耗生活带来的负疚感(如果有的话),前提是必须支付科技豪宅的价格。低碳地产俨然是有时尚、绿色标签的新“贵族地产”而已。
如何做才算真正低碳?
与之比较,国外低碳地产的商业实践确实走得更远。最典型的是首个以生态节能为诉求的小区——英国的“贝丁顿生态村”,一个有82套房的商品住宅项目。除了一些水、热、风、电等技术上的手段,最突出的是在小区规划、建造上就贯彻了低碳节能的思想。比如办公物业和住宅物业综合规划,这样工作地点和居住地点在一起,以减少通勤;用轻轨和大巴等公共交通连接居住区和商业中心区;建造充电设施,鼓励电动车;提倡“共享车”机制并建造相应设施“car pool”,几个人或者家庭共享一台车,提高小车的使用效率;建设时就地取材,减少交通能耗,且使用回收材料。更特别的是,小区聘请了专门的生态负责人员,专职负责教育和引导居民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践行生态节能的理念。整个案例最不凡的就是,与我们的常规概念不同,“贝丁顿生态村”并非一个昂贵的项目,它一开始就有朴实的平民化意味,而且商品住宅的背景使得这个项目具有大规模推广的现实意义。这样的项目才是低碳地产的价值所在,也是“低碳”褪去华丽的营销外衣之后的真实核心。
请注意,低碳的是生活,而非房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