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子里的中国
文/王嵛 訾友昭
将一个在某地获得成功的项目移植到另一处进行复制,是许多地产商津津乐道的操作模式。但是不要认为上海第五园是深圳的那个开端之作的简单模仿。
当“中国式住宅”的命题于近年来渐渐走向平静理性时,开发商和建筑师们考虑的不再停留于表面的形似,更多的是营造一种与中国传统能够进行对话,符合中国人居住心理的空间感受。
万科第五园在有限空间内通过不同功能布局中材质的拼接和色彩的烘托,以及传统符号的标识,将访客和居民对于传统生活的记忆唤醒,由内至外地创造了温馨的中式生活体验。
实际上,除了把那座来自鄱阳的具有六百多年徽派古宅搬到现场是万科的惯用套路之外,我们找不出上海与深圳两座“第五园”在设计手法上的任何复制效应。在“骨子里的中国”的情结之下,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海派生活的精致和愉悦。
空间节奏
在空间营造上,上海万科第五园通过多重庭院嵌套的格局,在有限的面积内将中国传统民居中的前院、中庭、后院和边院元素包含了进来,进行重新排布后,形成了收放有致的空间节奏。除了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消费者对于传统居住形式的向往,还以现代建筑技术与材质拼接营造了丰富且多层次的空间体验,让上海第五园不仅仅停留在肤浅的“中式风格”层次,而通过空间和细节的巧妙安排,让建筑有了值得细细琢磨的价值。
与深圳第五园相比,上海第五园的另一个突破在于“阳光天井”,这显然来自江南民居“小中见大”的特点。与岭南民居的开敞或是北方民居的敦厚不同,高墙围合的“天井”成了近代江南民居中屡见不鲜的元素。
在本案中,建筑师以“天井”为触媒,既引发了住户对于传统江南民居的回顾,又在有限的地块中创造了更多利用空间的方法。天井的设置模糊了内外空间的界限,产生了富含趣味性的居住空间。
在上海第五园,材质和细部成为真正的主角。屋面的金属板与外立面的灰砖形成现代与传统的对话关系,这种关系通过悬挑、延伸、转折、起落显得富有生机。建筑勒脚使用的环秀石为中式风格增添了情绪,而在窗的安排上,建筑师并没有复制传统住宅中的木质花窗,而是通过石材切割与连接形成了漏窗的概念,体现出内敛的审美情趣。
曾经有过一个时期,深圳第五园与同一时期的许多中式住宅成为中国文化“自信”和生活方式“回归”的代名词。相比之下,上海第五园并没有背负太多的企图,设计理念显得出乎意料的单纯:在别墅空间中适当掺入考虑中国人生活习惯的空间和材质,不经意间显现出现代居住体验与传统文化语境的结合:反对物欲的堆砌,提倡文人式的清雅格调,在城市繁华之中保留一份内省和宁静——这是中国人内心深处所认同的中国日子,也是中式设计的真正归宿。
设计概念
整体气氛
设计中我们的宗旨是,平和宁静不做作;同时利用墙的变化和洞的错落,以及大树、竹子、灌木、花草、水池等景观元素,营造疏密有致、高低不同、环环相扣层层错落的空间感受,给人深宅大院的尊贵感。
立面
立面设计采用简洁明快的现代风格,同时融入徽派建筑形式语言和空间语言。细部的构造与材料的选择上力求精致、舒适,创造一种既有丰富光影变化,又不失细致和优雅的清新的建筑风格。
具体是大的块面材质对比,前景和背景高调,每一组团内弱对比:深灰瓦,木,灰砖,白墙,灰白石材,竹板外墙面体现着一种软,既生活的温暖和柔软,。灰砖外墙面体现着一种年轮,既有一定的历史感。。围墙处理,组团外围2层高,组团之间是对峙和静态;组团内限制视线下的松弛。界面的简单和意味深长的变化(白墙+光影+体型)。
空间
如何满足万科对小空间利用和市场行为中获得一些新的特色,在设计中做出下面方法的处理。
空间处理先减弱周围的干扰,然后尽量敞开,本质还是封闭。强调空间的私有性和有效性(大而且有意思),不强调公共空间(现在上海的现状)。内院和其他院子与室内的关系更连贯,着力营造每一个窗外都是风景。具体的建筑中南面院落空间与北面院落空间有机联系起来,虽然院落小,但是通过墙洞的处理,又能感觉到另外一种天地间无限定的空间处处体现着东方人的心理寄托,干净,淡泊,情趣。
规划
整体形态有徽州村落的丰富感。景观分级:中心绿化带à组团集中绿地à宅间绿地,逐级呈叶脉状渗透。中心绿化带:沿东西向分成三个花园,各有特色且相互联系;组团集中绿地:南北向渗透,形状不规则;宅间绿地:东西向延伸,见缝插针,精巧灵动。人行道路,沿中心绿化的跑步道à组团集中绿地的散步道à回家的步行道。车行道路:地下,开敞、有采光(利用窗井、下沉院落等)。老房子(会所):应与主入口关系紧密。
建筑理念:
当今科技发展对居住建筑产生了惊人的影响与推动力。
对人们生活品质的关注始终是我们的目标,“回归本体的建筑”便是这一目标的精炼呈现。每一次目标都是创造一个令人满意的环境,即适于人们使用舒适的环境,使人们产生宾至如归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