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房地产总裁黄埔同学会官方网站 登录 | 注册

地产投融界

最新推荐
中国房地产总裁网 >> 网站首页 >> 学员风采
 

勾勒“有生命”的建筑

勾勒“有生命”的建筑
 
 
本刊记者/张金凤
 
时下,随着人们观念的升级,对建筑各方面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建筑的可持续设计、绿色低碳建筑等也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推出。在北京博地澜屋设计机构总设计师曹一勇的眼里,建筑是有生命的物体。在众多打着高科技建造绿色建筑高旗的大环境下,他理性地提倡低科技物理节能技术,这是建筑师应该具有的意识和责任问题;他认为建筑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有未来、有情、有根的高质量增长。
人与建筑和谐“对话”
《中国地产总裁》:您从专业的设计角度来看,一个作品好坏的标准是什么?
曹一勇:建筑最终目的是为人服务的,所以建筑就是一个平台,一个载体。有三个标准应该考虑:首先,是要考虑建筑和城市以及周边环境的关系,争取实现“和谐”对话关系;当然一致性并非是“和谐”的唯一标准,差异性和个性是每栋建筑的必然,但如果单体建筑过于排他性的张扬,过于强势地强调个性,那么人在里面的感受不见得就舒服。这也就是第二个标准,既建筑和人的协调关系。第三,就是在建筑当中实现人和人情感的沟通和交流。这点不是所有的建筑都做得到的,比如目前住宅区内邻里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的现况,尽管这是个社会问题,不是建筑师能左右的,但目前看市场中的大部分住宅产品并没有很好的提供人们之间情感沟通的场所、平台,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也是今后建筑师应有意识、主动考虑的社会责任之一。
《中国地产总裁》:您心目中比较满意的国内或国外的作品有哪些?为什么?
曹一勇:不同阶段每个建筑师的偏好是不一样的。像在北京,我首先想到的是首都机场福斯特的T3航站楼,该航站楼的体量非常大,设计师很容易就有求大心理,福斯特大师设计T3航站楼,人进去完全不会有压抑或者感觉自己渺小的感觉,人和建筑可以说是浑然天成。再有就是T3航站楼的色彩,材质以及平和和内敛的内涵,虽然没有运用任何中国传统的符号,但它和中国的传统结合的很好,能被中国人广泛接受,可以说是新中式建筑典范。另外:这么功能复杂、体量庞大的建筑,从概念方案到施工图再到后期施工掌控的力度都非一般人所及,从中能感受到建筑师对整个建筑的非凡控制力度。
国外的话,我脑海中比较清晰的是日本的安腾忠雄。他其实是建筑界的一个怪才,没有受过正规的建筑教育,但是他的思想,他对建筑,对人生,对传统,对材质等的理解都是很深刻的。代表作品像《风之教堂》、《水之教堂》、《光之教堂》。他完全是通过建筑、通过设计体现对精神层面的一个追求,已经完全抛开了物质上的追求。
文化提升国内建筑市场
《中国地产总裁》:您认为国家对建筑市场的全面开放对中国的建筑和建筑师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曹一勇:中国建筑市场对外开放是必然要走的阶段,如同中国经济对外开放一样。改革开放30年,尤其是近10多年来,从大量的国外建筑师的作品中我们学到了很多。
国外设计师在国内发展的过程我认为大致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少:就像孩子写作文,这个时候不会写,加上国外建筑师对中国市场的不看好,在当时是请都请不来。后来,尤其是2000年以后,随着中国建设量高潮的到来和中国经济实力的加强,中国俨然成了国际设计的大舞台,于是知名的非知名的、大的设计集团及个人事务所等等都来展示,国内也出现了诸如假冒国际设计品牌的诸多设计机构,一时间似乎没有“国际”背景的设计机构根本就不会做设计一样;目前应该处于这个阶段的尾声。
当下社会已经开始认识到并非是欧美的就一定是好的,所以下一个阶段我认为应该回归到少的阶段,即国外建筑师在中国的作品会逐渐减少。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人自信心的加强,中国文化的逐步成熟,大家会更加理性、客观的看待设计作品,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跟是否有海外背景的标签无关。这背后也包含理性地对待外来文化的多元性,这种理性是指不排斥也不盲目崇拜,是理性地汲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个阶段我认为国民对建筑的反应也会随之理性。
流行源于生活
《中国地产总裁》:有这样一种说法,建筑必须依赖大量的资金投入,光这一点就限制了设计师不可能为所欲为,他们必须考虑客户的需求。当然设计师也有他们基本的准则,那就是不能为了客户一些不专业的要求而恣意修改设计。您如何看待这一说法?如何解决这种矛盾?
曹一勇: 建筑是艺术和技术的结合,建筑师要有艺术的创意和技术的功底,这两者结合好是产生好作品的必要条件,但不充分。
建筑作品是城市周边环境、地域文化、传统文化、包括投资方在内的审美意象、经济制约甚至是政治因素等等诸多矛盾的综合体,不同的建筑师解决矛盾的方法不尽相同,结果也就不同。如果把建筑师、投资方、社会三方效益排个顺序的话,我个人认为在项目操作过程中效益投资方的利益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拿城市综合题举例,项目设计成功与否的标准不是外观造型,首先要看项目运营是否成功,成功运营的项目对城市经济、就业、税收、环境要大于建筑本身,这是项目价值的直接体现。
所有的建筑师都一定会遇到所谓“不专业”的需求,好的职业建筑师会因势利导、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沟通技巧,帮助业主走上正确的道路,实现他们的目标和项目价值,而并非抱怨或放弃。
好的建筑作品应该依次实现: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文化价值是不朽作品的最高追求,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中国地产总裁》:您认为一个建筑的价值是在设计大胆的概念建筑还是在日常建筑中体现出来?通常在有关建筑的展览会上,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不像时尚设计、音乐、艺术等展览,普通关注会多一些。建筑展会上一般出现的更多的是专业人士。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曹一勇:一定是在日常建筑中去体现。如果建筑师拿到设计任务后第一想到的是要创造空前甚至绝后的创意,这其实是目标性的错误。前面提到过,建筑创作过程其实是面对矛盾的综合解决能力,这是个感性与理性的辩证统一过程。一味天马行空的感性思维不代表创作的全部,这也是艺术和建筑最本质的区别之一。比如果画画、音乐等艺术创作,如果失败的话,别人不爱听不爱看也就罢了,对社会没有太大的负面影响。但是建筑作品一旦建成就会很长时间的屹立于城市当中并成为“城市垃圾”,会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难以改变。这个层面就要求建筑师要有责任心,对投资者,对社会、对城市甚至是对历史的一种责任心。
普通老百姓会更关注纯艺术类的多一些,而对建筑的关注会少一些。我觉得这是现阶段的必然,像争议比较大的国家大剧院、央视大楼等,普通老百姓更多关注的应该是它的造型,好看不好看。但作为建筑师,一个建筑,一定要考虑好它跟人的关系,对交通的影响,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对城市的发展带来的影响。
有句话对建筑师是很实用的:越是时髦的、时尚的东西,它的生命周期就越短。所以,对于建筑设计,我不赞同去盲目追求时尚。因为建筑一旦建成,它的生命周期至少是几十年,简单地用当下两三年流行的东西去追随几十年后的设计思想,这是设计理念的方向性错误。建筑师既要吸收当下社会流行的东西,更要观察和体验生活,当下流行的并不一定就是最好的,这是作为设计师应该去思考的一个问题。
用心“绘制”保障房
《中国地产总裁》:作为商业地产设计专家,请您谈谈商业地产项目、住宅项目、保障房项目的规划设计各有什么特点?应该注意哪些细节?如何从建筑师的层面为低收入人群住房问题出谋划策?
曹一勇: 关于商业地产08年以前我在各地没有讲设计,更多的是讲商业地产与住宅地产开发模式的不同。商业地产在国外,它的本质不等同于地产类,而是金融类。因为商业地产的价值是靠附加值来体现。一个商场的好坏不是靠规模来评价,而是以每天的资金流量来评价的。
08年之后大家对商业地产操作模式的意识清晰了,但目前国内商业建筑的设计还是沿用其他类型建筑简单的建筑设计来操作,即从建筑方案、做施工图设计。但国外成熟的商业地产设计缺涵盖规划、建筑、景观、室内以及艺术设计、色彩设计、标识系统的设计,全面而专业的商业设计为商业地产节省时间成本以及投资成本,为实现项目价值保驾护航。博地澜屋是目前国内比较成熟的商业地产专业设计机构之一,我们将继续为商业地产商提供全专业一站式服务平台。
这两年国家政策出台的保障房,相对来说投资少,但并不是造价越高,建筑师的发挥空间就越大,这种情况下怎么来满足人们对生活的需求,这是对设计师责任心、设计水平、设计能力等方面的考量。
绿色低碳不是炒出来的
《中国地产总裁》:您认为如何打造更市场中国市场的低碳、绿色建筑?
曹一勇:对于当下备受主流社会关注的绿色低碳、生态节能、高科技节能技术,我个人认为存在一种误区:对生态理念的感悟和低碳生活的体验没有激发人们应有的反思和行动,反而成为了众多商家追捧的概念炒作。事实上,“满足生活舒适的物质需求仅仅是建筑本身必须具备的最基本功能,节能环保技术仅仅是其过程、方法或是工具,绝非目的----恒温恒湿的居住环境难道就是人类生活的最高境界?非也,亲近自然、健康舒适并获得精神愉悦的高品质生活方式才是人类更高的追求目标。”
被动式低科技物理节能方法是建筑师设计过程中应始终坚持的首选设计理念,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态度、意识和责任问题。大学期间建筑师都学过《建筑物理》这门课程,如今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却少有能主动运用其中的设计原理的,包括规划、空间设计以及建筑构造的各个设计阶段,比如在中庭顶部合理地设置一个通风口、一扇天窗,对于空气流通、达到合理节能的可以说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我们经常看到的是,比如高层公建项目,很多设计师是根据立面需要,往往是首先设定包括北立面在内的全玻璃幕的材料,然后为了生态节能,再附加设计了很多比如双层Low-E玻璃、呼吸式玻璃幕墙、自动跟踪式遮阳系统等等所谓高科技节能手段,这种本末倒置的设计方法不值得炫耀,并应遭到摒弃。
低科技物理节能手段还原了建筑技术原始的本质,理应成为设计师的基本社会责任和专业素质之一。
《中国地产总裁》:您认为未来建筑设计的一个根本方向和目标在哪里?
曹一勇:“增长质量”是今年的“达沃斯”论坛的主题,而早在1996年世界银行报告就将“没有质量的增长”总结为三点:无未来的增长:即环境基础被破坏;无情的增长:即经济飞速发展导致人们情感的淡漠;无根的增长,即抛开历史和地狱文化的发展带来文化多样性的消失。我认为这些方面可以反过来引导建筑设计未来发展的三个趋势:首先是生态、环保、节能;其次是促进情感的交流;最后要尊重历史与地域文化。
在一篇文章中,我个人对别墅的感悟是这样描述的:“别墅不单是静态的建筑物,而是一种生活态度。她体现的是精神愉悦与物质舒适的完美结合,某种程度而言是人文情怀的物化。”
建筑其实是有生命的,不要把它当成炫耀自己思想和艺术灵感的玩偶。建筑本身要融入环境,为人服务,这是其根本的发展方向。
 
来源:《中国地产总裁》杂志      时间:2011/12/17 15:02:56>